三位影響我最深的恩師
回首人生,絕大多數的日子都是在和微小、看不見的原子和分子打交道,我能有機會和奧妙無比的原子和分子為伍,欣賞上帝造物之美妙,要感謝恩師引領和指導。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德州農工大學Roland M. Macotte 教授。喜歡探究真理的我在台灣輔仁大學畢業 負笈美國繼續求學,在Macotte教授指導下,碩士班研究時期, 我利用商用的串連式質譜儀(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分析離子和分子 反應的生成物,串連式質譜儀雖是研究此類課題的重要儀器,但因商業儀器本身功能有許多限制,仍然無法進行許多物理化學實驗。我當時想,若要突破限制,進行更先進研究,必須自行設計、製造精密的科研儀器,於是我繼續求學。
第二位要感謝的就是我在愛荷華州立(Iowa State)大學博班生涯的指導教授Cheuk-Yiu Ng(伍灼耀)博士,伍老師開啟了我研究的熱枕,提供我機會和足夠的研究經費,讓能我能醉心研究原子分子。在伍老師的實驗室,我繪製了機械元件設計圖,並學習了精密儀器製作的基本技巧,進而設計並建造出分子束雷射光裂解飛行時間質譜儀(molecular beam laser photofragment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這部自行設計的儀器具有以下幾項的特殊功能:1.能透過電腦精準設定分子束與離子飛行相對方向的角度;2.偵測分子碎片的飛行管長度可依實驗需要調整,在當時,這是一部探討分子與分子複合物的光解離動力學的最先進儀器之一。
除了研究的指導,伍老師有兩句話對我影響很大,他的第一句是:每天要活力充沛,對研究充滿熱誠,做事膽大心細;第二句則是:睡覺前回想:我今天研究成果如何?學到了什麼?科學研究並非一條輕鬆的路,有許多的困難需要解決,伍老師的兩句話如同寶物,讓我用以克服漫長的科學研究生涯中所經歷的各項艱難與挑戰。
獲得博士學位後,我進一步到在賓夕凡尼亞州立(Pennsylvania State)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第三位要感謝就是那時候的實驗室主持人Albert Welford Castleman Jr. 教授,他 雖貴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卻非常信任我,提供適度研究經費,讓我改建現有的真空腔體,設計與建造脈衝式分子束多光子游離反射式飛行時間質譜儀(pulsed molecular beam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flectr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藉以探討原子、分子與團簇的光吸收、光解離等物理化學特性。
在美國十餘年期間,我在學術研究及實驗科技方面已有相當扎實的訓練。回台後,很高興能在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繼續從事我熱愛的原子分子研究,我設計並建造一部脈衝式分子束 雙色共振多光子臨界游離飛行時間質譜儀(pulsed molecular beam two-color resonance-enhanced multiphoton mass-analyzed threshold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spectrometer),作為探究雷射光物理和光譜學的主要工具,所探討的主要分子系統包括(1)多取代基的苯衍生物同分異構物分子,(2) 三明治型的有機分子與金屬原子複合物,我們測量到許多精確的物理量,通過量子化學計算佐證所測得的光譜,幫助我們能夠欣賞分子在電子激發態和離子態的振動時所展現的美妙姿態。
在此特別要感謝伍灼耀老師,伍老師不僅是我的授業恩師,待我如家人一般,多次邀請我與他們家人一起用餐,也曾經邀我們全家作客住宿,小女兒Joyce 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就學期間,關心照顧從未間斷,一直到她順利完成碩士學業。非常感謝伍老師對我們全家的愛護。
僅以此文感謝三位學術上的恩師。
![]() |
Cheuk-Yiu Ng & Wen-Bih Tzeng, 117 Metallurgy, Ames Lab, Iowa State University, 1986 |
![]() |
A 193 nm laser
photofragment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ic study of CS2
and CS2 clusters, W. B. Tzeng, H. M. Yin, W. Y. Leung, J. Y. Luo, S. Nourbakhsh, G. D. Flesch, and C. Y. Ng, J. Chem. Phys. 88, 1658-1669 (1988) |
![]() |
Ammonia-acetone mixed
clusters: Internal ion-molecule reactions, structure and bonding, W. B. Tzeng, S. Wei, D. W. Neyer, R. G. Keesee, and A. W. Castleman, Jr., J. Am. Chem. Soc. 112, 4097-4104 (1990). |
![]() |
Identification of four rotamers of m-methoxystyrene by resonant
two-photon ionization and mass-analyzed threshold ionization
spectroscopy, Y. Xu, S.Y. Tzeng, V. Shivatare, K. Takahashi, B. Zhang, and W. B. Tzeng, J. Chem. Phys. 142, 124314 (2015). [9 pages] |